第九周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
25中 刘彤
注意让学生回忆必修2的知识,包括工业区位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、解决措施等,分析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并不简单的记忆书中的带蓝点的部分,而是充分利用区位要素的知识来解决其他地区的问题。
例如,我先复习了影响工业的区位条件,再分析珠三角工业化的条件时一定联系已有的知识体系。
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——政策
良好的区位——劳动力、地价低廉
南部沿海交通便利,便于出口商品
毗邻港澳,靠近市场
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是比较特殊的因素,在工业区域中没有涉及到,就要强调让学生理解,这里要讲清道理,应用的既有知识,仍然是区位理论中利润最大化的原则,寻求产品生产成本最低,就包括把一些成本上升,利润下降的产业转移到可以降低成本的地区去,如廉价劳动力导向性工业的布局就会迁移,这部分渗透了产业转移的内容。
再例如:复习城市化带来的问题,再和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问题相结合
环境质量下降——大气、水、噪声、固体废弃物污染
交通拥挤,居住条件差——城市快速膨胀
就业困难,失业人数增加——“民工潮”
社会治安、贫困,内城衰落等问题的出现——“城中村”
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结合,不仅城市存在“酸雨”、“水质性”缺水、噪声扰民等突出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在珠三角都存在,而且在乡村也存在耕地锐减、肥力下降、森林减少、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的问题,就形成了综合性的区域问题。
在采取调整和治理措施上也和城市化问题的治理措施相结合
建设卫星城,开发新区——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、调整产业结构
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
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——加强规划和管理
不断地加强必修2的原理的应用,既可以减轻学生大量记忆案例的负担,同时可以让学生学会应用原理解决问题,培养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而且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回答类似人文地理题的答题方法。
我在这部分还存在一些困惑,就是在遇到其他的区域的时候,答题时哪些是要答上的,哪些是可以省略的。完全相同的案例考察在高考中几乎不可能出现,但是遇到其他区域的案例时怎样才算是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来答题?
例如:在东城区过程性教学质量评估试卷中关于北京城市南部地区的题,其中一问是要求提出一项加快城市南部地区发展应当采取的措施。标答很简单(加快基础设施建设、改善城市环境)。学生是很难答出这样的答案的。所以我要求学生答题用“穿衣戴帽”式,就像人在穿戴时都是先穿衣再戴帽,就是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先穿上合身的衣服,在配合衣服带上相应的帽子。就是在答题时不能只用原理,还要结合区域自身的特征,结合实际加以分析,最后再用原理进行总结。在答这道题时先举出一项具体的措施,如建设城市郊野公园、绿化带,再盖棺定论——改善城市环境。
评论